欢迎访问杭州中江纺织机械有限公司!

新闻动态

News

详细内容

文化浙江大讲堂 | “一丝一书”间的南浔故事

它,穿越千年历史,是流动的文化长廊;它,突破限制沟通南北,是活跃的水上动脉;它,连接江河湖海,是呼吸的黄金水道。而当它流经湖州南浔,一条财富之路、文化之路也缓缓铺陈开来。是怎样的运河水,孕育出了辑里湖丝的与众不同?又是怎样的运河水,摆渡出一群商人的财富之路?时光流转,如今运河两岸的古迹里,又传递着怎样的历史的文脉?本期《文化浙江大讲堂》带您走进大运河湖州段,感受“一丝一书”间的南浔故事。

丝,凝结着蚕宝宝一生的精彩华章。古老的缫丝机,日夜不停地转动,转出了南浔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,最初的声誉和财富。 缫丝机

湖丝,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。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召开的时候,有一个上海的商人把12包生丝运到伦敦,12包生丝用灰不溜秋的包装包裹着,被人扔在了角落里。缫丝机

直到一个多月后,有人无意中打开来看,才发现了这东方的瑰宝。

辑里湖丝,以南浔的辑里村命名。1851年,产于南浔的辑里湖丝荣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,“白、净、柔、韧”的辑里湖丝,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大奖的民族品牌,从此销行海外。 杭州纺机

《吴兴蚕书》中曾写道:“丝由水煮,治水为先,有一字诀,曰:清,清则丝色洁白”。过去人们对生丝质量好坏的评断,最简单的办法是用铜钿挂在所缫的一根丝上,越能承重、韧性越强的丝为上品。南浔辑里村早有“水重丝韧”的传说,该村穿珠湾、西塘桥河之水,不仅十分清澈,而且富含矿物质。因为一方好的水土,南浔人创造出了辑里湖丝的与众不同。杭州纺机

“穿珠湾的水,匀二叶的桑,莲心种的蚕”,这是辑里湖丝能够脱颖而出的奥秘。烘茧机


“这里有水晶晶的水,水晶晶的天空,水晶晶的日月,水晶晶的星辰……”作家徐迟先生用了66个“水晶晶”来描写他的家乡——南浔。烘茧机

南浔,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,河网纵横,密如蛛网。南浔的水,养出了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,也传承着运河的故事和文化。

2014年的6月22号,大运河南浔段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。

江南运河南浔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产区,它主要是包括了一段和一点,这也是湖州唯一一个入选的申报点段,也是中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一个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。

所谓一段和一点,一段指的就是河道本体,就是頔塘故道,頔塘故道全长大约是1.6公里左右,那么它既是南浔古镇的一个组成部分,也是古镇连接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的水道。

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,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,是历史上江南运河的“西线”,也是大运河的重要支线。

西晋时,吴兴太守殷康筑堤岸,“障西来诸水之横流,导往来之通道,旁溉田千顷。”不仅防洪,而且有效地灌溉了流经之处的田地。

頔塘自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江苏平望莺脰湖,全长约60多公里,南浔区境内约22.16公里,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、漕运通道和水利设施。而到了唐代,面对盛唐的繁荣经济,頔塘不再是一个水利工程,它又成为一个交通的主要的命脉。江南的粮食丝绸就通过它,通过大运河运到京城里面去,所以当时的官府码头主要的商铺都建在頔塘的两旁。

南宋时,取頔塘边南林、浔溪两个村庄的首字,建立了南浔。当时,南浔镇已是“水陆要冲之地”、“耕桑之富,甲于浙右”。根据頔塘附近的百间楼民居的传说,可见当年南浔的富庶。

百间楼,相传是明万历年间尚书董份为家眷仆从居住,沿原南浔城壕内侧而建,后又增建至对岸,因有房屋近百间,故名“百间楼”,全长400多米,蔚为壮观。

頔塘故道上的通津桥,当时是南浔的中心,丝上市的时候,清代诗人笔下写道:“听道今年丝价好,通津桥口贩船多”,都是一片银色的世界。清代的描写,说明了当时南浔的发达鼎盛。

明清时,通津桥畔是“辑里丝”的集散中心。桥南有一条小街,名曰“丝行埭”,当初街上开满了大大小小的丝经行,素有“丝市”之称。

“蚕丝乍罢丝市起,乡人卖丝争赴市。”“万户周遭见,千艘百夜通。”描述的都是通津桥头“丝市”之盛况。

到了近代,养出了辑里湖丝的运河水,再一次打通了南浔商人的财富之路。

近代,南浔人抓住上海开埠的契机,贩丝沪上,大力发展生丝外贸,从而形成了以“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”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(史称“浔商”)。南浔民间说法,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“象”。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,称之曰“牛”,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“狗”。对于江南豪门的资产,民间传说的版本不一,不过据初步统计,他们的财产总额相当于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,可谓富可敌国。

1840年,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。南浔的商人们抓住了“上海开埠”这一时代契机,带上家乡的辑里丝,从青石板踏上运河的船只,与洋行做生意。1847年,辑里湖丝已经占上海出口丝贸易总量的63.3%。积累了财富的丝商群体,很快又向金融业、盐务等广泛投资。南浔的“刘张庞顾”四象家族中的顾家,购买了当时上海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,独占上海进出口货物的装运和打包业务。